,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监控与舞弊 >> 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2-01-28 10:32:05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浏览:569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然后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
  
  1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的审计方法。又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
  
  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能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种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
  
  3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审计成本。
  (2)缺乏相应的审计准则支持。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其中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审计人员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审计部门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4 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经营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以及财务业绩的衡量、评价和内部控制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可通过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②分析程序;③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实施。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以下简称特别风险)。应当重点考虑下列事项:①风险是否是舞弊风险:②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核算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③交易的复杂程度;④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⑤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宽广的区间;⑥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业务范围的重大交易。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
  (3)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方法。在必要时或决定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执行该程序。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①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②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③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目的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以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
  5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
  (1)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带动了审计的跨国界发展。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立足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可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
  (2)提高实行风险导向审计需具备的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执行独立审计鉴证职能时,应具备与客户所在行业及企业相关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尽多掌握行业知识、企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实现审计人员队伍的优化组合,改变单一财会型人员的结构,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同时,为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还应相对固定每一小组对某一行业的审计工作。审计执业中,审计人员必须坚持职业怀疑态度,坚持强制审计程序的严格执行。审计部门应建立计算机网络,扩大及方便审计人员对各行业政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
  (3)进一步强化支持风险导向审计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要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在政府、银行、协会及审计部门等单位之间连网,实现资源共享。审计部门本身也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按类别、行业收集、存储、更新审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企业战略,成功、失败审计案件介绍等信息,以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
  (4)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舞弊的实际实施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经理人。因此,应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着手,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监控与舞弊 >> 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2-01-28 10:32:05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浏览:594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然后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
  
  1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的审计方法。又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
  
  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能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种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
  
  3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审计成本。
  (2)缺乏相应的审计准则支持。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其中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审计人员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审计部门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4 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经营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以及财务业绩的衡量、评价和内部控制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可通过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②分析程序;③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实施。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以下简称特别风险)。应当重点考虑下列事项:①风险是否是舞弊风险:②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核算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③交易的复杂程度;④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⑤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宽广的区间;⑥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业务范围的重大交易。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
  (3)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方法。在必要时或决定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执行该程序。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①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②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③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目的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以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
  5 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
  (1)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带动了审计的跨国界发展。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立足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可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
  (2)提高实行风险导向审计需具备的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执行独立审计鉴证职能时,应具备与客户所在行业及企业相关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尽多掌握行业知识、企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实现审计人员队伍的优化组合,改变单一财会型人员的结构,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同时,为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还应相对固定每一小组对某一行业的审计工作。审计执业中,审计人员必须坚持职业怀疑态度,坚持强制审计程序的严格执行。审计部门应建立计算机网络,扩大及方便审计人员对各行业政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
  (3)进一步强化支持风险导向审计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要推动社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在政府、银行、协会及审计部门等单位之间连网,实现资源共享。审计部门本身也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按类别、行业收集、存储、更新审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企业战略,成功、失败审计案件介绍等信息,以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
  (4)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舞弊的实际实施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经理人。因此,应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着手,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