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部控制 >> 资产与信用 >>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2014-05-13 09:08:36 来源:风控网 浏览:228

  信用风险是人类面临的最古老的风险形式之一,尽管人类有文字记载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8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但是人类对它的管理迄今仍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规范的有效程式,这样的状况表明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困难性。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情况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信用风险为什么难以管理?在理论层面上,我们主要根据信用风险的四个重要特性论述信用风险管理的困难;从实际情况的视角,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论述在我国治理信用风险面临的特殊困难。

  一、理论层面的考察

  信用风险在理论上它具有四种重要特征:非对称性、传染性、系统性和内源性,这四个特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困难。下面将逐个论述信用风险管理(风控网)的四个特点以及它们带来的管理上的困难。

  1、非对称性及其影响

  与市场风险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的对称性不同的是,信用风险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是不对称的。假设投资者现在手中同时拥有a公司的一份股票和一份债券。股票的价格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而出现随机的波动,有涨有跌,这种随机涨跌的可能性与幅度是等可能性的,投资者从这项股票投资中得到的可能收益与可能损失同样也是等可能性的,因此,投资者的股票收益率的分布形状应该是对称的。但是,债券的收益率分布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投资者最大的收益就是该债券承诺的利息,而最大损失则可能是应得的利息(或者说是机会成本,亦即投资于无风险国债获得的利息)与本金之和,很显然投资者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对称的。我们也知道,债券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这就说明了,当投资者承受信用风险时,投资者面临的可能收益和可能损失是不对称的,收益率的分布当然也是不对称的。这两种情况的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受约于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的投资者而言,他的收益率分布的右边(收益的部分,也称为upside)比受约于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的“北,而左边(损失部分,也称为downside)比受约于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的“厚”。

  信用风险收益与损失的非对称性至少会给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以下3种困难。

  困难之一:信用风险难以充分分散化。

  假设投资者同时持有一份a公司和b公司的股票,而且这两家公司的特点是完全负相关的,也就是a公司不景气的时候,正是b公司牛气冲天的时候,反之亦然,根据市场风险收益与损失对称的特性可以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这个组合是没有风险的,在某个时刻,如果在a公司不景气,b公司牛气冲天,a股票的损失正好用b股票的收益抵消掉了。但是,假设投资者手中持有的不是一份a公司和b公司的股票,而是他们的债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某个时刻,如果在a公司真的违约了,尽管b公司情况很好,但是此时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收益,至多也就是b公司支付的利息,大大地小于a公司违约给投资者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可能是本金加利息),因此,尽管a、b两家公司完全负相关,投资者持有的债券组合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存在的。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信用风险的收益与损失的非对称性,决定了信用风险不能够充分地分散掉,这就给信用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困难之二:“信用风险集中”难以克服。

  我们注意到,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收益率的分布不仅在收益和损失大小方面存在着非对称性,在收益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方面也存在着非对称性。对于信用风险,它获得一个较小的收益的概率是相对较大的,如图1中,在y轴右边靠近y轴的附近(较小的收益),信用风险分布曲线下面的面积(如斜线阴影部分所示)要大于市场风险分布曲线下面的面积;类似地,对信用风险而言,产生一个较大的损失的概率(y轴左边较远处分布曲线下面的面积)也是相对较大的。

  由于信用风险收益和损失发生可能性的非对称性,在经济形势比较好、或者某个行业发展形势比较好,信用市场上容易出现“过分借出(overlending)”的现象,此时它看到是右边的大概率;而一旦情况发生逆转,又会出现“过分惜贷(overrationing)”的现象,此时它害怕的是左边的大损失;这种“一边倒”现象不仅不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平稳的信用保证,同时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信用风险集中”的问题,也就是在某段时期内,给出的信用过多地集中在一些高度正相关的行业、部门、企业、个人之中,一旦经济发展的变数对这个“群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那么这一个巨大的信用资产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部控制 >> 资产与信用 >>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2014-05-13 09:08:36 来源:风控网 浏览:336

  信用风险是人类面临的最古老的风险形式之一,尽管人类有文字记载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8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但是人类对它的管理迄今仍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规范的有效程式,这样的状况表明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困难性。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情况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信用风险为什么难以管理?在理论层面上,我们主要根据信用风险的四个重要特性论述信用风险管理的困难;从实际情况的视角,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论述在我国治理信用风险面临的特殊困难。

  一、理论层面的考察

  信用风险在理论上它具有四种重要特征:非对称性、传染性、系统性和内源性,这四个特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困难。下面将逐个论述信用风险管理(风控网)的四个特点以及它们带来的管理上的困难。

  1、非对称性及其影响

  与市场风险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的对称性不同的是,信用风险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是不对称的。假设投资者现在手中同时拥有a公司的一份股票和一份债券。股票的价格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而出现随机的波动,有涨有跌,这种随机涨跌的可能性与幅度是等可能性的,投资者从这项股票投资中得到的可能收益与可能损失同样也是等可能性的,因此,投资者的股票收益率的分布形状应该是对称的。但是,债券的收益率分布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投资者最大的收益就是该债券承诺的利息,而最大损失则可能是应得的利息(或者说是机会成本,亦即投资于无风险国债获得的利息)与本金之和,很显然投资者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对称的。我们也知道,债券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这就说明了,当投资者承受信用风险时,投资者面临的可能收益和可能损失是不对称的,收益率的分布当然也是不对称的。这两种情况的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受约于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的投资者而言,他的收益率分布的右边(收益的部分,也称为upside)比受约于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的“北,而左边(损失部分,也称为downside)比受约于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的“厚”。

  信用风险收益与损失的非对称性至少会给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以下3种困难。

  困难之一:信用风险难以充分分散化。

  假设投资者同时持有一份a公司和b公司的股票,而且这两家公司的特点是完全负相关的,也就是a公司不景气的时候,正是b公司牛气冲天的时候,反之亦然,根据市场风险收益与损失对称的特性可以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这个组合是没有风险的,在某个时刻,如果在a公司不景气,b公司牛气冲天,a股票的损失正好用b股票的收益抵消掉了。但是,假设投资者手中持有的不是一份a公司和b公司的股票,而是他们的债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某个时刻,如果在a公司真的违约了,尽管b公司情况很好,但是此时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收益,至多也就是b公司支付的利息,大大地小于a公司违约给投资者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可能是本金加利息),因此,尽管a、b两家公司完全负相关,投资者持有的债券组合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存在的。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信用风险的收益与损失的非对称性,决定了信用风险不能够充分地分散掉,这就给信用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困难之二:“信用风险集中”难以克服。

  我们注意到,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收益率的分布不仅在收益和损失大小方面存在着非对称性,在收益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方面也存在着非对称性。对于信用风险,它获得一个较小的收益的概率是相对较大的,如图1中,在y轴右边靠近y轴的附近(较小的收益),信用风险分布曲线下面的面积(如斜线阴影部分所示)要大于市场风险分布曲线下面的面积;类似地,对信用风险而言,产生一个较大的损失的概率(y轴左边较远处分布曲线下面的面积)也是相对较大的。

  由于信用风险收益和损失发生可能性的非对称性,在经济形势比较好、或者某个行业发展形势比较好,信用市场上容易出现“过分借出(overlending)”的现象,此时它看到是右边的大概率;而一旦情况发生逆转,又会出现“过分惜贷(overrationing)”的现象,此时它害怕的是左边的大损失;这种“一边倒”现象不仅不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平稳的信用保证,同时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信用风险集中”的问题,也就是在某段时期内,给出的信用过多地集中在一些高度正相关的行业、部门、企业、个人之中,一旦经济发展的变数对这个“群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那么这一个巨大的信用资产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