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危机管理 >> 组织与管理 >>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5-15 10:37:18 来源:风控网 浏览:222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诸如前工业时代的灾难、古典工业时代的风险以及晚期工业社会的大规模危机并存,传统威胁与非传统威胁共生;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而新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完善,又诱发和加剧了一些特殊的社会风险,但是确保社会安全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等等。从社会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来看,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主要由技术支撑体系(硬件)和非技术支撑体系(软件)构成。前者包括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资金投入等;后者包括战略思想、组织体系、危机意识、预警指标体系、公共应急法律等要素。参照这个分类标准,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从指导思想上看,政府尚未认识到社会转型期危机的常态化趋势。转型期社会危机常态化的结论,基于下列事实:首先,危机的实际发生频率日益增加。除了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传统危机以外,恐怖袭击、瘟疫传播、生态恶化、核原料泄露等新的危机也不断发生,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危机的报道。其次,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危机的传播和蔓延。第三,现代社会的高度联系也造成危机的扩大化。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相互高度依存的特征,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能产生连锁反应。单一的危机如果控制不力,很有可能演化为复合性的危机。第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速率的提高,使得城市成为危机的多发地带。第五,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分化严重、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新旧文化碰撞加剧、传统道德体系失稳,加剧了社会冲突的可能性。

  2.从管理战略看,我们国家尚未制定详实的、周延的、长期的政府危机管理(风控网)规划。战略是一个国家、政党、组织长远的规划,战略思维因其具有的超越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势而倍受人们推崇。它通过对组织所处的外界环境的考察,立足于一种根本性的观点:即给组织以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只有居安思危,根据变化了的国际格局、国内形势、公众心态以及执政基础,制定反危机战略,才可以构建操作层面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做到有备无患。

  3.从立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公共应急立法滞后,无法适应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实践证明,没有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就没有高效的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制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支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危机管理的法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首先,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具体规定,政府的紧急管理权也没有在宪法中得到明确的授权;其次,现有的危机管理条款分散在《防洪法》、《地震法》、《安全生产法》等部门法中,部门管理色彩浓厚,在突发性事件的应对上协调不力;第三,现有的应对危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还有不少漏洞和空白点,特别是应急预案的编制、责任追究的条款缺失。

  4.从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和危机管理职能的建设看,中央政府缺少具有决策、会商、协调功能的常设性的危机处理机构;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没有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立相关的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并且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形式明确它们的职责、权限、运作程序。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承担,相互之间的整体联动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在综合性的危机面前合力较差,整体上没有形成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的格局。

  5.政府危机管理运作程序上,轻危机预警和善后,重危机爆发后的现场处理,出现两头轻中间重的畸形资源配置格局。首先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看,目前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比较全面,但对抗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上缺位。缺乏详实的应急预案使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可能会惊慌失措、贻误战机,导致危机事态的恶化和蔓延。其次,危机后的救助、危机原因的调查、责任人员的追究、受害公众生命财产的赔偿、心理的慰藉以及相关管理法规、技术的完善也存在很多漏洞。

  6.政府官员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淡薄,危机防范和应对技能低下,社会整体的抗逆水平和自我救助能力差。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易于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加大了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的几率。

  7.危机管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危机管理理论。现在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政府危机管理理论的阶段;学者研究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经验总结没有很好地契合在一起;不同专业的专家之间的交叉性、边缘性研究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现有学术资源没有及时变成政府的决策。

  8.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机制没有形成。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趋复杂,一国爆发的危机很有可能越出国界,演化为一场国际性的危机,因此,加强危机管理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尤其必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危机与突发事件仍会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针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

  1.公共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危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者应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不回避、不掩饰危机。各级公共管理者要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回避危机,对危机的常态化视而不见。
第1页 第2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危机管理 >> 组织与管理 >>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5-15 10:37:18 来源:风控网 浏览:254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诸如前工业时代的灾难、古典工业时代的风险以及晚期工业社会的大规模危机并存,传统威胁与非传统威胁共生;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而新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完善,又诱发和加剧了一些特殊的社会风险,但是确保社会安全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等等。从社会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来看,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主要由技术支撑体系(硬件)和非技术支撑体系(软件)构成。前者包括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资金投入等;后者包括战略思想、组织体系、危机意识、预警指标体系、公共应急法律等要素。参照这个分类标准,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从指导思想上看,政府尚未认识到社会转型期危机的常态化趋势。转型期社会危机常态化的结论,基于下列事实:首先,危机的实际发生频率日益增加。除了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传统危机以外,恐怖袭击、瘟疫传播、生态恶化、核原料泄露等新的危机也不断发生,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危机的报道。其次,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危机的传播和蔓延。第三,现代社会的高度联系也造成危机的扩大化。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相互高度依存的特征,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能产生连锁反应。单一的危机如果控制不力,很有可能演化为复合性的危机。第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速率的提高,使得城市成为危机的多发地带。第五,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分化严重、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新旧文化碰撞加剧、传统道德体系失稳,加剧了社会冲突的可能性。

  2.从管理战略看,我们国家尚未制定详实的、周延的、长期的政府危机管理(风控网)规划。战略是一个国家、政党、组织长远的规划,战略思维因其具有的超越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势而倍受人们推崇。它通过对组织所处的外界环境的考察,立足于一种根本性的观点:即给组织以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只有居安思危,根据变化了的国际格局、国内形势、公众心态以及执政基础,制定反危机战略,才可以构建操作层面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做到有备无患。

  3.从立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公共应急立法滞后,无法适应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实践证明,没有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就没有高效的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制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支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危机管理的法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首先,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具体规定,政府的紧急管理权也没有在宪法中得到明确的授权;其次,现有的危机管理条款分散在《防洪法》、《地震法》、《安全生产法》等部门法中,部门管理色彩浓厚,在突发性事件的应对上协调不力;第三,现有的应对危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还有不少漏洞和空白点,特别是应急预案的编制、责任追究的条款缺失。

  4.从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和危机管理职能的建设看,中央政府缺少具有决策、会商、协调功能的常设性的危机处理机构;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没有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立相关的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并且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形式明确它们的职责、权限、运作程序。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承担,相互之间的整体联动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在综合性的危机面前合力较差,整体上没有形成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的格局。

  5.政府危机管理运作程序上,轻危机预警和善后,重危机爆发后的现场处理,出现两头轻中间重的畸形资源配置格局。首先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看,目前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比较全面,但对抗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上缺位。缺乏详实的应急预案使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可能会惊慌失措、贻误战机,导致危机事态的恶化和蔓延。其次,危机后的救助、危机原因的调查、责任人员的追究、受害公众生命财产的赔偿、心理的慰藉以及相关管理法规、技术的完善也存在很多漏洞。

  6.政府官员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淡薄,危机防范和应对技能低下,社会整体的抗逆水平和自我救助能力差。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易于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加大了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的几率。

  7.危机管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危机管理理论。现在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政府危机管理理论的阶段;学者研究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经验总结没有很好地契合在一起;不同专业的专家之间的交叉性、边缘性研究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现有学术资源没有及时变成政府的决策。

  8.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机制没有形成。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趋复杂,一国爆发的危机很有可能越出国界,演化为一场国际性的危机,因此,加强危机管理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尤其必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危机与突发事件仍会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针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

  1.公共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危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者应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不回避、不掩饰危机。各级公共管理者要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回避危机,对危机的常态化视而不见。
第1页 第2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