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管理 >> 财务风险 >> 信贷风险管理的教训与启示

信贷风险管理的教训与启示

2011-10-14 08:58:46 来源:商情 浏览:581
内容提要:信贷风险的成因可以归纳为:经营思想错误、选择借款人,或担保人不当、贷前调查不实、贷时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落实及逾期贷款催收不力、信贷管理体系漏洞、操作失误、职业道德问题等。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是项系统工程,涉及银行内外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多个管理环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进。
   资产风险按照风险产生的根源、风险的性质、风险的主体分很多种,最终,各类风险都会形成流动性风险。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来说是一种灾难,而且,流动性风险会产生连锁反应,由一家银行波及另一家银行,可能会影响社会安定。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资产活动中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蒙受一定损失或失去获得另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信贷风险的成因可以归纳为:经营思想错误、选择借款人,或担保人不当、贷前调查不实、贷时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落实及逾期贷款催收不力、信贷管理体系漏洞、操作失误、职业道德问题等 
  
  一、以贷吸存饮鸩止渴,将错就错得不偿失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各家商业银行开始了最初一轮的存款大战,存款大战最明显的特征是银行内部明确“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建立“全行上下拉存款,人人头上有指标”的考核机制,因外部监管机制尚未完善,吸存手段很不规范,变相高息揽存、直接以贷吸存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加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因此,必须牢固地树立规范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综合分析该笔贷款的损失原因,最根本的失误就是“以存定贷”,把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关是贷款安全的保证。该案中贷款经办人没有认真地进行调查和审查,贷后检查必须及时、严格。本来就不符合条件,并且贷款从发放之日起就出现挤占挪用的情况,但由于贷后检查的疏忽和不及时贻误了银行对贷款的使用监督和资产保全,
  
  二、支持政府性项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执行难度
  
   近年来,银行为拓展信贷领域,相继对学校、医院、公路等政府机构和市政设施建设、城乡改造项目发放了大量的事业单位贷款和政府项目贷款,主要存在贷款发放“暗干预”大;借款人“前热后冷”;借款主体偿还意愿差,多数借款人不愿主动还贷;贷后管理难,贷款还款来源多数被挪用;尤其是贷款抵押物处理难。银行政府机构贷款不仅表现为第一还款来源难以管理、控制,而且第二还款来源多数存在缺陷。银行的信贷投向必须在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按照市场规律做出,而不应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干预。不要盲目跟从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认为有政府的靠山,贷款的风险会减少;但事实证明,往往是政府的项目,给银行贷款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贷款事后处理中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在贷前调查中,对借款人法人代表品质的调查尤为重要。在贷后检查中,对企业是否依法经营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
  
  三、与拥有“数亿资产的企业集团”的零距离接触
  
   欣赏“大事物”一直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惯有现象。威风凛凛的狮子、高大威猛的大象、劈风斩浪的白鲨永远会比猫、狗、兔获得更多的崇拜。然而,这也使银行界滋生了所谓“大马不死”的心理,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无限制地、盲目地“抓大放小”一时间成了的信贷发放的一种模式,但有些大企业虽然从外表上看已经具备了航空母舰的架构,但实际上都是一些小舢板拼凑起来的。这样的企业一旦遇到风浪肯定要散架翻船。在不同的时期要保持合理的、科学的、连续的经营策略,从打造百年基业的角度出发,端正经营思想。
  
  四、“低风险业务”风险不低
  
   大力发展如贴现业务、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等低风险业务一直是银行发展信贷业务的重点方向。然而,低风险业务也同样蕴藏着风险,尤其是在法制环境不健全、信贷管理不完善、人为的道德风险无处不在的高风险的业务环境下,任何放松风险控制的行为都会带来一定的代价。贷前调查不严容易导致种种风险。对质物高要求是控制信贷资产风险的重要保障,低风险业务不能忽略对借款人自身实力的审查,学法、知法、懂法,建立与有关司法部门良好的协作关系。信贷调查中的“三查”是经过无数经验和教训积累下来的,被实际工作反复验证的“真理”,而贷前调查无疑是“三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
  
  五、信贷管理体系漏洞
  
  至今为止,我国银行的贷款调查缺乏科学规范的量化手段,大部分依靠经验积累。如果贷款客户有几次好的信贷记录,信贷管理人员往往不加思考地为其“加分”,在以后的贷款审查中放松审查标准。一些了解银行信贷人员心理,欺骗手段较为隐蔽的不良分子,往往利用银行信贷人员这方面的管理漏洞。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和银行保持比较正常的信贷业务往来,积累着“印象分”,在银行放松警惕时,再采取行动。这种做法是信贷管理中最不愿意看到,但最容易发生的。 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资产质量的关系。由于地处偏僻的营业网点业务拓展的空间狭小,企业抓住银行急于扩大规模这一心理,先是介绍一些企业开户结算,获得银行的好感,然后再通过叙做风险较小的贷款,建立起信誉良好的印象,获得银行的信任,使银行对企业经营上存在的问题放松警惕。在银行对其扩大融资或在提供的保证条件相对较差时,碍于该司的过往良好记录,往往勉为其难。等到企业经营出现重大变化,银行再进行清收时,企业已将资产转移一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的制度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各家银行对贷前调查的整个操作过程都有明文规定。在调查形式上,银行规定要执行严格的双人调查制度,包括双人实地查验,双人对保,双人见签等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制度的执行往往大打折扣,有章不循、有章难循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基层业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差异很大;基层管理人员监控不利等。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为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钻了空子。这也反映出有的企业心存不良,挖空心思地寻找银行工作中的漏洞,千方百计地想如何逃废银行债务。因此,信贷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办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在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信贷人员的从业环境是十分恶劣的: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企业经营状况多样、企业财务数据不实、法制建设和执法环境不完善等。信贷员既没有严格,规范的准入条件和资格认证。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年轻信贷员,特别是从大专院校毕业不久的员工,实践经验显得十分不足,对贷款企业所处的行业仅仅是理论上的认知。而在人才市场中银行雇用的信贷人员,可能会有一定的存款资源,但一般技能有限、道德风险系数较大。并且银行方面缺乏高质量的客户财务信息,没能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风险决策体系。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银行信贷人员在和欠贷客户的“较量”当中始终处于明显的劣势。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是项系统工程,涉及银行内外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多个管理环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进。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