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目标与框架 >> 西方社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西方社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2011-01-06 22:52:18 来源:风控网 浏览:679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某种需求产生的,内部控制理论也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出现并获得发展的。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内部牵制阶段
在二十世纪初,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仅限于按照审计学和内部审计的一般原理,所谓的内部控制仅停留在内部牵制的思想上。最通行的就是分工协作理论,把一件事情划分为多个阶段,多个层次,让多个人去共同完成。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检查,互相监督,减少前一阶段舞弊的发生概率,或者对其造成一种威慑作用,前一道工序的质量就可以得到提升。通过这种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的操作流程。后来人们把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当中,就形成了最初的相互牵制体系。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内部牵制体系逐步演变成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被划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通过会计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理念的变革,企业逐渐意识到,要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就需要用计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核算,这就是会计控制,再通过会计信息反馈出经营成果,这两个活动相互牵制和印证,就形成了管理控制。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10年的变化过程中,美国的学术界和实务界认识到,在企业的管理控制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尤其重要。要对人的思想、品行和道德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相关的管理行动。这样对人的管理构成了控制的环境之一,由此形成了对程序、环境和会计进行控制,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内部控制结构理论。
控制结构理论形成之后,人们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在控制之前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没有对风险形成非常准确和科学全面的认识,那么内部控制肯定没有效率和效果。所以进行内部控制之前,要对风险评估有个充分的认识。
在控制活动过程当中,影响效率和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部门的配合,另一个是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构成了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
 
4.内部控制结构整体框架阶段
21世纪初,在美国COSO报告总结上世纪90年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时候,各管理部门、经营部门、生产体系和会计界的专家把各种思想体系进行融合之后发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在更高层次、更远角度上结合实际情况来展开这项工作,于是总结出包含四大目标、八大要素在内的风险管理框架。
四大目标就是在控制目标当中,除了营运目标,合法目标,报告目标之外,还要有企业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也即总体目标。八大要素是指在以前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和风险评估五大要素的基础上,对风险评估这项要素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划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目前的八大要素。
现在国内的学术界里,运用的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COSO报告里面关于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所列出的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这里把内部控制分为四大目标和八大要素,是在以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不管使用的是哪一种,目的都是一样,是为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两者是殊途同归。
四大目标和三大目标,八大要素和五大要素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不是否定关系,而是对前面内容的传承和深入,是更为全面和深层次的过程。
可能有很多专家和实务工作者认为四大目标和八大要素弄得很虚,不如会计制度的效果实在。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我们做企业搞内控需要学习一切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我们吸收和转化美国的内部控制机制和体系,再融合到中国的管理实际中,做出适合于自己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来。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西方社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目标与框架 >> 西方社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西方社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2011-01-06 22:52:18 来源:风控网 浏览:699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某种需求产生的,内部控制理论也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出现并获得发展的。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内部牵制阶段
在二十世纪初,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仅限于按照审计学和内部审计的一般原理,所谓的内部控制仅停留在内部牵制的思想上。最通行的就是分工协作理论,把一件事情划分为多个阶段,多个层次,让多个人去共同完成。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检查,互相监督,减少前一阶段舞弊的发生概率,或者对其造成一种威慑作用,前一道工序的质量就可以得到提升。通过这种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的操作流程。后来人们把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当中,就形成了最初的相互牵制体系。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内部牵制体系逐步演变成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被划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通过会计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理念的变革,企业逐渐意识到,要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就需要用计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核算,这就是会计控制,再通过会计信息反馈出经营成果,这两个活动相互牵制和印证,就形成了管理控制。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10年的变化过程中,美国的学术界和实务界认识到,在企业的管理控制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尤其重要。要对人的思想、品行和道德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相关的管理行动。这样对人的管理构成了控制的环境之一,由此形成了对程序、环境和会计进行控制,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内部控制结构理论。
控制结构理论形成之后,人们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在控制之前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没有对风险形成非常准确和科学全面的认识,那么内部控制肯定没有效率和效果。所以进行内部控制之前,要对风险评估有个充分的认识。
在控制活动过程当中,影响效率和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部门的配合,另一个是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构成了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
 
4.内部控制结构整体框架阶段
21世纪初,在美国COSO报告总结上世纪90年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时候,各管理部门、经营部门、生产体系和会计界的专家把各种思想体系进行融合之后发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在更高层次、更远角度上结合实际情况来展开这项工作,于是总结出包含四大目标、八大要素在内的风险管理框架。
四大目标就是在控制目标当中,除了营运目标,合法目标,报告目标之外,还要有企业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也即总体目标。八大要素是指在以前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和风险评估五大要素的基础上,对风险评估这项要素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划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目前的八大要素。
现在国内的学术界里,运用的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COSO报告里面关于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所列出的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这里把内部控制分为四大目标和八大要素,是在以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不管使用的是哪一种,目的都是一样,是为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两者是殊途同归。
四大目标和三大目标,八大要素和五大要素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不是否定关系,而是对前面内容的传承和深入,是更为全面和深层次的过程。
可能有很多专家和实务工作者认为四大目标和八大要素弄得很虚,不如会计制度的效果实在。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我们做企业搞内控需要学习一切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我们吸收和转化美国的内部控制机制和体系,再融合到中国的管理实际中,做出适合于自己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来。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