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控制活动 >> 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衍生金融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衍生金融工具

2014-02-26 11:57:34 来源:风控网 浏览:252

  为了剥离出总收益互换中的利率敏感性因素,需要开发另外一种信用互换合约。这就是违约互换,或者可以叫做“纯粹的”信用互换。

  如图4所示,银行在每一互换时期向作为交易对手的某一金融机构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类似于违约期权价格)。如果银行的贷款并未违约,那么他从互换合约的交易对手那里就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该笔贷款发生违约的情况,那么互换合约的交易对手就要向其支付违约损失,支付的数额等于贷款的初始面值减去违约贷款在二级市场上的现值。在这里,一项纯粹的信用互换就如同购入了一份信用保险,或者是一种多期的违约期权。

信用风险管理
  
  四、信用风险管理管理衍生产品的作用

  1、 分散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并提供相关的其他配套服务来获取利润的。这一点使其不可避免地处于信用风险管理持有者的地位。一家银行贷款组合的收益—风险特征可以由下面两个参数表示:⑴ 预期收益,根据利差和预期贷款损失计算;⑵ 意外损失,根据最大可能损失计算。 预期收益依赖于利差和信用损失,而信用损失则是根据违约概率和挽回率计算的。意外损失的计算要基于许多贷款同时损失的假设。意外损失还常常和贷款的违约相关性有关。预期收益和意外损失的比是一个类似于股票基金夏普比率的指标。这一比率的增加可以提高贷款组合的预期业绩。这可以通过下面的两种策略来实现: ⑴ 减少具有较高意外损失,较低预期收益的贷款; ⑵ 添加新的资产,这些资产能对贷款组合的“夏普比率”产生正的贡献。 在以前,银行只能通过购买或出售贷款资产才能实施这两种策略,而且这种贷款出售规模很小,缺乏流动性。然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这些策略就能够很容易地实现。分散信用风险管理,这是信用衍生产品最基本的一个作用。

  2、 具有保密性 以前,银行主要通过贷款出售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但这往往是银行客户所不愿看到的事情。这种方法会对银行和客户的关系造成损害,银行可能会因此丧失以后对该客户的贷款机会以及其他一些业务,如获利颇丰的咨询业务等。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影响。通过与信用保护者签订信用衍生合同,银行可以在客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信用风险管理转移。

   3、 提高资本回报率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一家银行的总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总额的8%。银行持有的低违约风险资产,如银行之间的贷款,其风险权重为20%;银行持有的高风险资产,如对企业的贷款,其风险权重为100%。这样,一家持有商业贷款的银行可以通过向另一家银行购买信用保护的方法来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资本回报率。 假设有A、B两家银行,A银行的信用等级较B银行高。A银行的资金成本是LIBOR-0、20%,B银行的资金成本是LIBOR+0、25%。现在,A银行向企业发放利率为LIBOR+0、375%的1000万美元的贷款,它必须为该笔贷款保持800000美元的资本来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假设LIBOR为5、625%,则: A银行净收益:10000000×6%-(10000000-800000)×5、425%=100900美元 A银行资本回报率:100900/800000=12、6% 如果A银行不愿意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则与B银行签订一个信用互换协议,B银行每年从A银行收取37、5个基点的费用,同时在合同违约后承担向A银行赔偿损失的义务。这样,贷款违约的风险全部转移给B银行,A银行只承担B银行违约的风险。A银行1000万美元贷款的风险权重变为20%,即A银行只要为该笔贷款维持160000美元的资本就能达到资本充足的要求,此时: A银行净收益:10000000×(6-0、375)%-(10000000-160000)×5、425%=28680美元 A银行资本回报率:28680/160000=17、9%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A银行通过签订信用互换协议不仅避免了该笔贷款的违约风险,同时还使其资本回报率增加了(17、9%-12、6%)/12、6%=42%。

  信用风险管理管理主要参考文献:

  1、 (美)安东尼·桑德斯(Anthony Saunders)着 信用风险管理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年

  2、 (美)约翰·B·考埃特等着 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年

  3、 马晓军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展望 《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9、第10期

  4、 于荟楠 信用风险管理管理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 《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2期

  5、 杨世源主编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6、 信用风险管理度量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管理 程鹏 吴冲锋 陈江 《上海金融》2000年第8期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上一篇:风险管理--套期保值与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下一篇:企业风险管理的七种方法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近更新
赞助商链接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