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控制活动 >> 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机制需解决“五难”

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机制需解决“五难”

2014-04-23 10:54:07 来源:风控网 浏览:220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管理不当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银行内控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在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及落实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操作风险管理有“五难”

  1、风险防范意识弱

  认识提高难一是对存在操作风险的事实认识不到位,部分人总认为同类案件不会在本单位发生,员工间过于信任,用信任感来取代规章制度,忽视制度管人的重要性,认为一些操作风险管理(风控网)不当引发的只是偶然事件,看不到其必然性。二是对执行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表现在个别基层行负责人认为执行制度过于死板,势必影响业务发展,只注意短期效益而忽视违规操作损失风险。表现在部分员工认为有些制度过于繁琐、业务量大、劳动强度大,柜员间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执行制度自觉性不够。

  2、人员老化兼岗多

  执行到位难从目前基层行部门负责人和要害岗位人员的现状看,一是人员难到位,存在人少兼岗多现象。如会计、储蓄、事后监督都有人员配备要求,尤其储蓄所负责人,一身兼二职。二是人员老化,业务素质难适应现有岗位要求。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办公操作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无论年龄结构、还是人员素质上都很难适应。

  3、风险分散案点多

  有效控制难一是可能案发的部门多。会计结算、储蓄出纳、信贷管理等,这些部门是基层行案件多发区,肩负资金清算、库款管理、信贷资金的运行、监控、安全保卫等工作,加强对这些部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章办事等内控制度的执法监察显得尤为重要。二是物件控制难度大。现金、枪支弹药、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等,这些物件是酿成任何一宗金融案件必不可少的条件:有的密押、印章管理不善,被人盗用;有的账务核对不及时,致使重要空白凭证遗失而未发现;有的违反库房管理规定,存在单人操作现象;有的枪支弹药管理不严,盗用枪弹进行作案。三是环节控制纷繁复杂,主要是交接手续、审批程序、操作口令等。体现在临时性顶岗存在先交接班后登记、先办理有关业务后审批、先告知操作口令而未及时更改等,任何一个环节中细微的失误,都可能造成重大金融风险。

  4、措施滞后手段弱

  贯彻落实难一是内控制度难适应新形势要求。随着会计、信贷等管理和操作系统多次升级,会计数据集中、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网络系统化要求更高,其先进的行业业务操作和服务方式,对现行基层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提出新挑战,而相应的新业务内控制度的建立相对滞后,增大了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内控手段有弱化之势。首先是内部检查监督手段软化。会计、储蓄等事后监督和内部检查部门应对各项业务的合规性、正确性、及时性进行监督检查,防患于未然,但一些监督人员对此认识不足,检查辅导缺乏计划性、针对性,不能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漏洞,且奖罚手段软化,检查整改成效甚微。其次是内审部门监督职能弱化和力量薄弱,加之部分内审人员业务不精,监督防线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弱化了内审监督功能,使许多内控制度难以贯彻始终。

  5、内控不严环节多

  落到实处难一是内控环节控制不严。尽管银行在以往多年的业务操作和管理执行中,建立了一系列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但却难以落到实处,主要在重要空白凭证,印、押、证、机(编押机)管理、金库钥匙、密码指令、数据备份、会计出纳,及人员交接登记等方面,表现为交接手续简单化、业务处理“一手清”及随意性、应付性,不按章操作等,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弱化了业务操作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成为案件或事故发生隐患。二是事后监督仍依赖手工完成。由于时间和精力原因,导致一些事前控制变为事后补签,执行内控制度变成应付检查。因此,手工控制手段对计算机核算风险的控制费时、费力,作用不大,对高科技犯罪无能为力,使内部控制风险加大。
第1页 第2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