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产业经济 >> 石油动态 >> “气荒”渐行渐远 “荒气”何去何从

“气荒”渐行渐远 “荒气”何去何从

2015-06-09 23:48:23 来源:风控网 浏览:101

刚刚过去的一周,天然气无疑成为能源舞台上无可争辩的主角。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天然气消费量为127亿立方米,下降5.9%;天然气产量同比下降2%;天然气进口量同比下降20.3%。这也是今年以来天然气消费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有专家直呼,天然气消费的“拐点”来了吗?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刘毅军教授坦言,受到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位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气市场有可能从“气荒”(天然气供应不足)转向“荒气”(天然气需求不足),天然气开采速度放缓,在供需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夏季出现“荒气”的可能性较大。

6月4日,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驻点京津冀专项监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天然气保供“对症下药”。《报告》认为,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今冬天然气供应基本能够保障。但与此同时,监管发现采暖季供气紧张、调峰能力不足等问题,并建议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

今年供暖季天然气需求压力大

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现有天然气用户约1276万户,主要包括居民用户、燃气电厂及其他工业用户等。2014年京津冀地区天然气用气量约为20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2%。国家能源局调查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京津冀地区天然气消费增速远低于预期,但进入采暖季后,供应缺口明显增加,资源平衡较为紧张。

《报告》指出,各地在采取错峰用气、压减工业用气等措施基础上,分别制定了采购LNG计划。总体上看,基本能够保障今冬天然气供应。

但与此同时,《报告》认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总体呈现非采暖季供应充足、采暖季供应紧张的特点。特别是北京市2015年计划关停全部燃煤电厂,将导致天然气需求峰谷差进一步加大。北京市现有管网设施的天然气接收(下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同时在气源落实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天然气供需两方面因素,北京市2015年~2016年供暖季天然气供应将面临较大压力。

《报告》披露,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存在几方面问题。

首先是储气设施建设滞后,调峰能力不足。目前北京市最大峰谷差已达101,石家庄市最大峰谷差也达71,急需利用储气设施进行调峰。目前京津冀地区主要靠天津大港和华北永清地下储气库调峰,但该储气库调峰能力只有23亿立方米,无法满足京津冀地区冬季高峰时期调峰需求。

其次,“煤改气”的实施,加大了京津冀地区天然气的需求量。据记者了解,北京市2014年完成6595蒸吨规模的锅炉“煤改气”,采暖季增量气约4亿方,已纳入采暖季供气量进行统一平衡。天津市在过去三年中累计完成95座燃煤锅炉“煤改气”,2014年新增“煤改气”用气2.7亿立方米,已纳入天然气供需平衡计划。

随着新建燃气电厂陆续投入使用以及锅炉“煤改气”项目相继投产,京津冀地区用气结构随之发生改变,民生用气比例大幅增加,工业用气比例不断下降,天然气需求峰谷差进一步加大,可压缩工业用气调峰空间缩小。

《报告》指出,由于市场管理和运作体系尚不完善,冬季气量确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燃气企业对天然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国家能源局提出,要加快天然气储备体系建设,增加调峰能力;规范开展“煤改气”项目气源落实工作;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天然气突发事件时的保障供应能力。

天然气消费终端环节将推季节性差价

天然气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机制的保障。《报告》提出,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在终端消费环节推行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天然气价格改革又有了新进展。业内认为,目前上游天然气价格基本实现市场化,天然气整体价格能否理顺,关键看下一步终端天然气价格改革,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是终端天然气市场化的重要手段。

《报告》明确,目前天然气价格实行分级管理,门站价格由国家管理,销售价格由地方政府管理,多数地方没有建立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上游门站价格调整后下游销售价格存在疏导不及时现象,城镇燃气企业经营压力大。尚未系统建立起天然气季节性差价、可中断价格等差别价格政策,价格杠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据了解,2013年7月,我国实施了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各省门站价格按照存量气和增量气分别定价。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经过三步走改革,目前我国上游天然气价格基本实现市场化,已具备与国际天然气价格联动的条件。天然气整体价格能否理顺,关键看下一步终端天然气价格改革,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是终端天然气市场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用气季节性差距很大,冬季高峰时往往供不应求,夏季谷底时又出现很多资源浪费。通过季节性差价,可以有效发挥气价的杠杆作用,抑制高峰时期用气的快速增长,提高低谷时候的用气量,从而提高管网和整个社会的效益。”林伯强说。

一位专家透露,终端天然气价格涉及众多企业和消费者,改革的难度将比较大。目前天然气需求放缓,国际价格也比较低,正是推进价格改革的好时机,因此应该加快推进终端价格改革。在林伯强看来,目前天然气价格格局已经初显,将来居民用气采取阶梯价格,保障绝大多数居民不因天然气价格改革而增加成本。而企业用气完全市场化,采取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至此天然气价格完全理顺。

在未来能源供应中仍被寄予厚望

尽管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结束了连续十几年两位数增长历史,增速大幅回落至8.6%,创十年来新低,十年“气荒”已渐行渐远;尽管发展过程中压力重重,但在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下降的总体要求下,天然气作为较为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在未来能源供应中仍被寄予厚望。

《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要达到2300亿立方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要求,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利用量达到3600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钱兴坤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要达到3600亿立方米,意味着未来5年年均需求增量不能低于300亿立方米;而2000年~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245亿立方米增至1800亿立方米,年均增量仅为110亿立方米,即便在增量最大的2011年也仅为230亿立方米。因此,若“十三五”期间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连3000亿立方米都很难实现。可见,实际情况并非如预期般乐观。

面对天然气市场面临的挑战,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钱兴坤指出,国家应明确新时期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定位,即天然气发电。

国外经验表明,天然气市场发展进入稳定期以后,发电将成为促进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的情况是,截至2014年年底,燃气发电装机容量5567万千瓦,仅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4%,远低于燃煤发电62%的装机比重,也远低于美国(40%)、英国(36%)、日本(28%)、韩国(21%)等主要国家天然气发电装机水平。有关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总需求在20亿千瓦左右,“十三五”期间新增约6.5亿千瓦。可见,我国燃气发电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规划总院院长王功礼的眼里,城市燃气和工业燃料也是天然气需求主要增长点,占比基本稳定。其中,工业燃料“气代煤”主要方向应该是零散燃煤锅炉。天然气汽车在城市公交领域不是主要发展方向,但天然气代柴油,以及船舶油改气具备经济竞争优势,是将来天然气发展新方向。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气荒”渐行渐远 “荒气”何去何从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产业经济 >> 石油动态 >> “气荒”渐行渐远 “荒气”何去何从

“气荒”渐行渐远 “荒气”何去何从

2015-06-09 23:48:23 来源:风控网 浏览:112

刚刚过去的一周,天然气无疑成为能源舞台上无可争辩的主角。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天然气消费量为127亿立方米,下降5.9%;天然气产量同比下降2%;天然气进口量同比下降20.3%。这也是今年以来天然气消费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有专家直呼,天然气消费的“拐点”来了吗?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刘毅军教授坦言,受到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位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气市场有可能从“气荒”(天然气供应不足)转向“荒气”(天然气需求不足),天然气开采速度放缓,在供需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夏季出现“荒气”的可能性较大。

6月4日,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驻点京津冀专项监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天然气保供“对症下药”。《报告》认为,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今冬天然气供应基本能够保障。但与此同时,监管发现采暖季供气紧张、调峰能力不足等问题,并建议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

今年供暖季天然气需求压力大

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现有天然气用户约1276万户,主要包括居民用户、燃气电厂及其他工业用户等。2014年京津冀地区天然气用气量约为20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2%。国家能源局调查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京津冀地区天然气消费增速远低于预期,但进入采暖季后,供应缺口明显增加,资源平衡较为紧张。

《报告》指出,各地在采取错峰用气、压减工业用气等措施基础上,分别制定了采购LNG计划。总体上看,基本能够保障今冬天然气供应。

但与此同时,《报告》认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总体呈现非采暖季供应充足、采暖季供应紧张的特点。特别是北京市2015年计划关停全部燃煤电厂,将导致天然气需求峰谷差进一步加大。北京市现有管网设施的天然气接收(下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同时在气源落实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天然气供需两方面因素,北京市2015年~2016年供暖季天然气供应将面临较大压力。

《报告》披露,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存在几方面问题。

首先是储气设施建设滞后,调峰能力不足。目前北京市最大峰谷差已达101,石家庄市最大峰谷差也达71,急需利用储气设施进行调峰。目前京津冀地区主要靠天津大港和华北永清地下储气库调峰,但该储气库调峰能力只有23亿立方米,无法满足京津冀地区冬季高峰时期调峰需求。

其次,“煤改气”的实施,加大了京津冀地区天然气的需求量。据记者了解,北京市2014年完成6595蒸吨规模的锅炉“煤改气”,采暖季增量气约4亿方,已纳入采暖季供气量进行统一平衡。天津市在过去三年中累计完成95座燃煤锅炉“煤改气”,2014年新增“煤改气”用气2.7亿立方米,已纳入天然气供需平衡计划。

随着新建燃气电厂陆续投入使用以及锅炉“煤改气”项目相继投产,京津冀地区用气结构随之发生改变,民生用气比例大幅增加,工业用气比例不断下降,天然气需求峰谷差进一步加大,可压缩工业用气调峰空间缩小。

《报告》指出,由于市场管理和运作体系尚不完善,冬季气量确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燃气企业对天然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国家能源局提出,要加快天然气储备体系建设,增加调峰能力;规范开展“煤改气”项目气源落实工作;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天然气突发事件时的保障供应能力。

天然气消费终端环节将推季节性差价

天然气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机制的保障。《报告》提出,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在终端消费环节推行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天然气价格改革又有了新进展。业内认为,目前上游天然气价格基本实现市场化,天然气整体价格能否理顺,关键看下一步终端天然气价格改革,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是终端天然气市场化的重要手段。

《报告》明确,目前天然气价格实行分级管理,门站价格由国家管理,销售价格由地方政府管理,多数地方没有建立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上游门站价格调整后下游销售价格存在疏导不及时现象,城镇燃气企业经营压力大。尚未系统建立起天然气季节性差价、可中断价格等差别价格政策,价格杠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据了解,2013年7月,我国实施了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各省门站价格按照存量气和增量气分别定价。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经过三步走改革,目前我国上游天然气价格基本实现市场化,已具备与国际天然气价格联动的条件。天然气整体价格能否理顺,关键看下一步终端天然气价格改革,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是终端天然气市场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用气季节性差距很大,冬季高峰时往往供不应求,夏季谷底时又出现很多资源浪费。通过季节性差价,可以有效发挥气价的杠杆作用,抑制高峰时期用气的快速增长,提高低谷时候的用气量,从而提高管网和整个社会的效益。”林伯强说。

一位专家透露,终端天然气价格涉及众多企业和消费者,改革的难度将比较大。目前天然气需求放缓,国际价格也比较低,正是推进价格改革的好时机,因此应该加快推进终端价格改革。在林伯强看来,目前天然气价格格局已经初显,将来居民用气采取阶梯价格,保障绝大多数居民不因天然气价格改革而增加成本。而企业用气完全市场化,采取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至此天然气价格完全理顺。

在未来能源供应中仍被寄予厚望

尽管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结束了连续十几年两位数增长历史,增速大幅回落至8.6%,创十年来新低,十年“气荒”已渐行渐远;尽管发展过程中压力重重,但在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下降的总体要求下,天然气作为较为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在未来能源供应中仍被寄予厚望。

《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要达到2300亿立方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要求,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利用量达到3600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钱兴坤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要达到3600亿立方米,意味着未来5年年均需求增量不能低于300亿立方米;而2000年~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245亿立方米增至1800亿立方米,年均增量仅为110亿立方米,即便在增量最大的2011年也仅为230亿立方米。因此,若“十三五”期间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连3000亿立方米都很难实现。可见,实际情况并非如预期般乐观。

面对天然气市场面临的挑战,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钱兴坤指出,国家应明确新时期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定位,即天然气发电。

国外经验表明,天然气市场发展进入稳定期以后,发电将成为促进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的情况是,截至2014年年底,燃气发电装机容量5567万千瓦,仅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4%,远低于燃煤发电62%的装机比重,也远低于美国(40%)、英国(36%)、日本(28%)、韩国(21%)等主要国家天然气发电装机水平。有关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总需求在20亿千瓦左右,“十三五”期间新增约6.5亿千瓦。可见,我国燃气发电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规划总院院长王功礼的眼里,城市燃气和工业燃料也是天然气需求主要增长点,占比基本稳定。其中,工业燃料“气代煤”主要方向应该是零散燃煤锅炉。天然气汽车在城市公交领域不是主要发展方向,但天然气代柴油,以及船舶油改气具备经济竞争优势,是将来天然气发展新方向。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