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部控制 >> 资产与信用 >>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2014-05-13 09:08:36 来源:风控网 浏览:230

  4、内源性及其影响

  风险管理与公司财务领域内的著名学者,哈佛大学商学院的k.froot教授认为[1],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所承载的风险种类很多,能引起资产负债表上每个项目波动的因素都可认为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管理的。他认为可管理的风险种类应具备外源性、透明性、可证实性等特点。froot指出的可管理风险的特征,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企业进行风险的管理(或对冲),无非是将这种风险通过与其它市场参与者一定的合同转移出去,或与之共同分担。那么投资者(分担者或承受者)必然要权衡该风险的大小及其能带来的预期收益的大小,只有风险——收益比较满足的投资者的偏好,他才愿意承担该风险。那么要进行这种权衡,首先的前提是投资者要能观察到这个风险,而如果这个风险很容易为内部人操纵,不能得到客观的证实、缺乏透明度那么投资者很显然就不太愿意购买这种风险,因为他不能轻易地衡量风险的大小,则无法进行风险——收益的权衡。这样的结果就是该风险无法从企业转移出去,当然也就无法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某种风险不是完全由客观因素驱动的,而是含有主观的,无法用客观数据、事实证实的因素,那么这种风险可认为是很难以有效的管理的,至少在目前的阶段是这样的。信用风险恰恰是这种风险,它其中含有明显的行为因素,出于多种目的,公司或个人可以操纵其信用状况,目前,中国的企业都渐渐“适应”了相互拖欠的“风气”,因此,有钱也不急着还,能拖且拖,这种主观的“拖欠”预期有很大的粘性,即使在经济好转时,恶习依然难改。这也是在传统“5c”评价中,第一要考察授信人“character”的原因,也是风险管理领域的诸多大家都尤其强调对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培育的重要性(caouette[1998])。内源性特点带来的信用风险管理困难主要体现在:

  困难之七:企业难以将信用风险以合适的成本转移出去。

  由于信用风险的内源性,使其他参与者不能很好地观察到公司的信用风险,所以,当公司希望将一部分信用风险转移出去的时候,可能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够达成。

  二、从实际层面的考察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下几点使得中国的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更加的困难:

  (1)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

  企业“叹息大于行动”。一方面,很多企业叹息中国经济的信用环境不可忍受;另一方面,又不身体力行地建立规范的信用管理体系,甚至还“盲从”不良的信用风气,能拖就拖,能赖就赖。

  政府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信用立法工作还比较滞后;第二是执法力度还不能够令人满意。根据2002年的一次全国性信用调查,有52.6%的人认为要把加大执法力度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信用风险的治理措施,在所有的措施中排名第一。

  (2)强销售弱财务

  中国企业普遍具有强销售弱财务的特点,这个特点削弱了企业应有的信用管理职能,不利于建立起规范的、有效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3)人治:过分依赖于企业家

  我国企业有过分依赖于某一个人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为这样的特点更进一步地强化了信用风险内源性的特征,使信用风险管理变得更加的困难。

  (4)没有可靠的管理决策依据

  在我国,进行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时还会面临信用信息匮乏、可信性程度低的困难。尽管国内已经有不少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但是它们的规模和服务水平与国际信用服务机构相比还差得很远。缺乏可靠的信用信息,企业也就自然不能做出合理的信用管理决策,也就谈不上实现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

  (5)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缺乏我国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十分匮乏,保理、信用保险、应收帐款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业务都非常落后,没有这些工具,企业实际上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对冲和分担。

  信用风险是一种难以管理的风险,而且中国的企业要做好信用风险管理还面临着更多的困难,然而,中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风险恰恰就是信用风险,这就需要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一起来寻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部控制 >> 资产与信用 >>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7大困境

2014-05-13 09:08:36 来源:风控网 浏览:338

  4、内源性及其影响

  风险管理与公司财务领域内的著名学者,哈佛大学商学院的k.froot教授认为[1],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所承载的风险种类很多,能引起资产负债表上每个项目波动的因素都可认为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管理的。他认为可管理的风险种类应具备外源性、透明性、可证实性等特点。froot指出的可管理风险的特征,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企业进行风险的管理(或对冲),无非是将这种风险通过与其它市场参与者一定的合同转移出去,或与之共同分担。那么投资者(分担者或承受者)必然要权衡该风险的大小及其能带来的预期收益的大小,只有风险——收益比较满足的投资者的偏好,他才愿意承担该风险。那么要进行这种权衡,首先的前提是投资者要能观察到这个风险,而如果这个风险很容易为内部人操纵,不能得到客观的证实、缺乏透明度那么投资者很显然就不太愿意购买这种风险,因为他不能轻易地衡量风险的大小,则无法进行风险——收益的权衡。这样的结果就是该风险无法从企业转移出去,当然也就无法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某种风险不是完全由客观因素驱动的,而是含有主观的,无法用客观数据、事实证实的因素,那么这种风险可认为是很难以有效的管理的,至少在目前的阶段是这样的。信用风险恰恰是这种风险,它其中含有明显的行为因素,出于多种目的,公司或个人可以操纵其信用状况,目前,中国的企业都渐渐“适应”了相互拖欠的“风气”,因此,有钱也不急着还,能拖且拖,这种主观的“拖欠”预期有很大的粘性,即使在经济好转时,恶习依然难改。这也是在传统“5c”评价中,第一要考察授信人“character”的原因,也是风险管理领域的诸多大家都尤其强调对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培育的重要性(caouette[1998])。内源性特点带来的信用风险管理困难主要体现在:

  困难之七:企业难以将信用风险以合适的成本转移出去。

  由于信用风险的内源性,使其他参与者不能很好地观察到公司的信用风险,所以,当公司希望将一部分信用风险转移出去的时候,可能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够达成。

  二、从实际层面的考察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下几点使得中国的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更加的困难:

  (1)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

  企业“叹息大于行动”。一方面,很多企业叹息中国经济的信用环境不可忍受;另一方面,又不身体力行地建立规范的信用管理体系,甚至还“盲从”不良的信用风气,能拖就拖,能赖就赖。

  政府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信用立法工作还比较滞后;第二是执法力度还不能够令人满意。根据2002年的一次全国性信用调查,有52.6%的人认为要把加大执法力度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信用风险的治理措施,在所有的措施中排名第一。

  (2)强销售弱财务

  中国企业普遍具有强销售弱财务的特点,这个特点削弱了企业应有的信用管理职能,不利于建立起规范的、有效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3)人治:过分依赖于企业家

  我国企业有过分依赖于某一个人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为这样的特点更进一步地强化了信用风险内源性的特征,使信用风险管理变得更加的困难。

  (4)没有可靠的管理决策依据

  在我国,进行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时还会面临信用信息匮乏、可信性程度低的困难。尽管国内已经有不少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但是它们的规模和服务水平与国际信用服务机构相比还差得很远。缺乏可靠的信用信息,企业也就自然不能做出合理的信用管理决策,也就谈不上实现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

  (5)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缺乏我国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十分匮乏,保理、信用保险、应收帐款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业务都非常落后,没有这些工具,企业实际上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对冲和分担。

  信用风险是一种难以管理的风险,而且中国的企业要做好信用风险管理还面临着更多的困难,然而,中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风险恰恰就是信用风险,这就需要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一起来寻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