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管理 >> 财务风险 >> 对资本市场这一高风险领域必须加以重视

对资本市场这一高风险领域必须加以重视

2011-01-07 07:19:20 来源:风控网 浏览:608

   中国的金融风险在何处?一般可归结为:银行不良资产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对内对外支付风险、道德风险等等。应当说,这些风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推进,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如果要下结论,其根源是我国的体制性特征,即国家垄断、资金供给制和准财政所造成。

  上述粗略分析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这一有关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弄清楚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在何处?

  一般认为,由银行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是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隐患。首先需要说明,银行贷款有存量和增量两个概念:存量风险是指已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增量风险是指每年新增贷款产生的不良贷款。因为今年的增量贷款可转化为明年的存量贷款,所以增量是存量之源,存量是历年增量之和。据统计,目前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占我国整个储蓄转化为投资的80—90%,而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占GDP的26—27%,如果再加上从银行转到资产管理公司的1400亿元资产(扣除出售部分,还剩1300亿元)总额大约占GDP的40%。这一些比例可算是世界上最高国家之一。

   但令人不解的是,面对如此巨额的不良资产,人们对国有银行还是如此信胜和钟爱,突出的表现是从1995年开始至今连续8次下降利率,但储蓄还是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也并不因此而产生金融风险,就是有些波动,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究其原因:(1)由于长期以来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国家银行最靠得住”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2)就是国家银行的支付出现较大问题,中央银行可动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扩张或收缩加以调节,以求得表面和暂时的平衡。(3)银行不良资产的负面效应隐蔽在信贷萎缩和通货紧缩之中,变成了“慢性病”,可视为“可承受”之列,一时难以觉察。(4)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比较注重有效地、谨慎地利用外资;坚持进出口平衡和略有顺差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金融开放政策等,从而达到了转“危”为“安”的预期目标。   其实,从解决问题的前景看,巨额不良资产还不是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有人曾撰文比较乐观分析:在我国现行体制下,通过“五个一点”,即通胀化解一点;财政豁免化解一点;由资产管理公司运作化解一点;银行呆账准备金冲销化解一点;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新增效益消化一点,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也并非不成。经济学家樊纲算过一笔账:如果我们能够使银行坏账不再增长,也就是绝对额保持目前的水平不变,而GDP每年增长8%,七年后坏账占GDP比重就会下降一半,十年后将下降70%。
 
  必须申明,以上分析绝不是说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无关紧要。问题是要明确,在我国,由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确实严重,但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缓解。所以,不要将对待风险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解决不良贷款上,绝不能忽视资本市场这一高风险领域中所潜伏的金融风险。

  全面、客观、动态地分析中国金融风险,本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潜伏着巨大风险。这样的结论并非耸人听闻。何从见得?理由如下:

  1.中国的资本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垄断、相对封闭、不那么透明的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国家垄断信用,这必然会形成国有经济与国有金融相互支撑和匹配的模式,其弊端导致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盲目扩张和惰性运行,最终会形成信贷约束软化、资金供给“大锅饭”、国有企业亏损、财政转嫁困难等痼疾,使国民经济陷入不良循环的怪圈。既然我国资本市场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逐步发展,它必然会继承旧体制遗留的垄断性、封闭性和不透明性。可见,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体制性障碍因素所致。

  2.证券市场的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的先行指标。

  中国入世,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和证券化,现代企业融资需求特别是境外融资需求,已由原来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转变为更多地依靠证券市场融资。由此,金融危机的先兆更多的不起原于信贷资金运动链条的断裂和货币贬值等,而是起因于股市、汇市的震荡。近十几年来国际经济呈现一系列重大变化:(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银行的跨国经营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不仅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而是不断向全球扩散,促使资本市场的国界、地域限制逐步消失,全球资本市场的结合度和关联度越来越高。(2)金融创新促使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数以千计,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但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因为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通过它的扩散和放大效应,使货币存量范围急剧扩大,从而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3.资本市场全方位开放会碰到诸多风险。

  (1)中国入世,资本市场的开放已是必然趋势。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不仅表现为行业内竞争,而且还表现为国内与国外、行业内与行业外、现代和传统资本市场的全方位、立体式竞争,这必然会加剧资本市场的动荡。

  (2)伴随着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和电子化浪潮,资金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资本市场的风险规模、传导机制和扩散速度也会呈现一系列难以把握的新特征。
  (3)为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促使我国进入新一轮金融创新高潮,它虽会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但也给金融体系带来监管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对金融和经济安全构成新的风险。

  (4)更多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和外国独资机构进入中国,与国内金融机构包括证券机构在内的金融业务、市场占有率、技术、金融服务、人才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5)资本市场的开拓和建立本身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与广大投资者息息相关,如果出现重大失误,潜伏的隐患和风险就极易爆发。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对资本市场这一高风险领域必须加以重视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管理 >> 财务风险 >> 对资本市场这一高风险领域必须加以重视

对资本市场这一高风险领域必须加以重视

2011-01-07 07:19:20 来源:风控网 浏览:616

   中国的金融风险在何处?一般可归结为:银行不良资产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对内对外支付风险、道德风险等等。应当说,这些风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推进,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如果要下结论,其根源是我国的体制性特征,即国家垄断、资金供给制和准财政所造成。

  上述粗略分析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这一有关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弄清楚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在何处?

  一般认为,由银行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是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隐患。首先需要说明,银行贷款有存量和增量两个概念:存量风险是指已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增量风险是指每年新增贷款产生的不良贷款。因为今年的增量贷款可转化为明年的存量贷款,所以增量是存量之源,存量是历年增量之和。据统计,目前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占我国整个储蓄转化为投资的80—90%,而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占GDP的26—27%,如果再加上从银行转到资产管理公司的1400亿元资产(扣除出售部分,还剩1300亿元)总额大约占GDP的40%。这一些比例可算是世界上最高国家之一。

   但令人不解的是,面对如此巨额的不良资产,人们对国有银行还是如此信胜和钟爱,突出的表现是从1995年开始至今连续8次下降利率,但储蓄还是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也并不因此而产生金融风险,就是有些波动,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究其原因:(1)由于长期以来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国家银行最靠得住”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2)就是国家银行的支付出现较大问题,中央银行可动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扩张或收缩加以调节,以求得表面和暂时的平衡。(3)银行不良资产的负面效应隐蔽在信贷萎缩和通货紧缩之中,变成了“慢性病”,可视为“可承受”之列,一时难以觉察。(4)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比较注重有效地、谨慎地利用外资;坚持进出口平衡和略有顺差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金融开放政策等,从而达到了转“危”为“安”的预期目标。   其实,从解决问题的前景看,巨额不良资产还不是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有人曾撰文比较乐观分析:在我国现行体制下,通过“五个一点”,即通胀化解一点;财政豁免化解一点;由资产管理公司运作化解一点;银行呆账准备金冲销化解一点;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新增效益消化一点,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也并非不成。经济学家樊纲算过一笔账:如果我们能够使银行坏账不再增长,也就是绝对额保持目前的水平不变,而GDP每年增长8%,七年后坏账占GDP比重就会下降一半,十年后将下降70%。
 
  必须申明,以上分析绝不是说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无关紧要。问题是要明确,在我国,由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确实严重,但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缓解。所以,不要将对待风险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解决不良贷款上,绝不能忽视资本市场这一高风险领域中所潜伏的金融风险。

  全面、客观、动态地分析中国金融风险,本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潜伏着巨大风险。这样的结论并非耸人听闻。何从见得?理由如下:

  1.中国的资本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垄断、相对封闭、不那么透明的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国家垄断信用,这必然会形成国有经济与国有金融相互支撑和匹配的模式,其弊端导致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盲目扩张和惰性运行,最终会形成信贷约束软化、资金供给“大锅饭”、国有企业亏损、财政转嫁困难等痼疾,使国民经济陷入不良循环的怪圈。既然我国资本市场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逐步发展,它必然会继承旧体制遗留的垄断性、封闭性和不透明性。可见,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体制性障碍因素所致。

  2.证券市场的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的先行指标。

  中国入世,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和证券化,现代企业融资需求特别是境外融资需求,已由原来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转变为更多地依靠证券市场融资。由此,金融危机的先兆更多的不起原于信贷资金运动链条的断裂和货币贬值等,而是起因于股市、汇市的震荡。近十几年来国际经济呈现一系列重大变化:(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银行的跨国经营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不仅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而是不断向全球扩散,促使资本市场的国界、地域限制逐步消失,全球资本市场的结合度和关联度越来越高。(2)金融创新促使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数以千计,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但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因为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通过它的扩散和放大效应,使货币存量范围急剧扩大,从而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3.资本市场全方位开放会碰到诸多风险。

  (1)中国入世,资本市场的开放已是必然趋势。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不仅表现为行业内竞争,而且还表现为国内与国外、行业内与行业外、现代和传统资本市场的全方位、立体式竞争,这必然会加剧资本市场的动荡。

  (2)伴随着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和电子化浪潮,资金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资本市场的风险规模、传导机制和扩散速度也会呈现一系列难以把握的新特征。
  (3)为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促使我国进入新一轮金融创新高潮,它虽会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但也给金融体系带来监管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对金融和经济安全构成新的风险。

  (4)更多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和外国独资机构进入中国,与国内金融机构包括证券机构在内的金融业务、市场占有率、技术、金融服务、人才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5)资本市场的开拓和建立本身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与广大投资者息息相关,如果出现重大失误,潜伏的隐患和风险就极易爆发。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